骑行路上的他们

存档计划注: 原文于 2019.08.28 写于简书,但未公开发布,且只完成 1 和 2 小节,其余为发布时重新编辑补充。

前言

按照我们社团的传统,每年骑行远征的路线都是由大二的负责人讨论所定。

这其中尤以明确表示要去远征的人的话语权最大,而今年我恰好是负责人之一,且老早就明确表示了今年依旧会去参加远征。

并且在其他负责人还没有明确的路线时,就开始向他们“洗脑”我的路线的各种优势。

于是,我的方案成功被选为今年的骑行路线,即:从湖南张家界出发,横穿整个贵州,到达云南香格里拉。

其实说实话,我提出这条路线是有私心,不为别的,就因为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条能够途径贵州的骑行路线,并且走这条线就一定会路过我家。

但事实上,这条线并非典型的骑行路线。

不同于我们去年骑行的由甘肃兰州途径青海骑至新疆乌鲁木齐的路线,虽然也不是典型的骑行路线,但它属于是融合了一段丝绸之路骑行路线、一段环青海湖路线。

沿途遇到的骑友相比今年是多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更不用说我们到达青海时恰逢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一路上经常遇到一波又一波的专业自行车队从我们旁边路过。

今年的路线在路上遇到的骑友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大多数都是非专业骑友,且都是第一次长途骑行。

也许正是因为遇到的骑友较少,所以印象反而比去年遇到任何一个骑友都要深刻。

起点

1. 直播骑行的主播

也许每个人出来骑行的原因都不相同,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目的都不会是为了利益。

我也一直认为,能够下定决心出来骑行一个多月,每天可谓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不是为了心中那一份探索世界的执念,或者暂时逃离自己固有生活模式的信念,也许没人能够坚持下来。

就像我们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但是一旦把兴趣做成了工作,早晚有一天会变得厌恶。

我认为长途骑行亦然,如果将这项纯粹的运动与金钱、利益沾上了边,我觉得我无法坚持下去。

而我现在想说的我们遇到第一个骑行者却是一个例外,虽然与他只是“擦肩而过”,但是他打破了我对于骑行纯粹而美好的认识。

初见他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他居然就穿着一件短袖在骑行!

再细看,他居然在车头处支了一个特别长的支架,将手机架起来正对着自己的脸。

要知道,这可是骑行的大忌,因为骑行时,总会有意外发生,而此时架在车头的支架无疑就是一把利刃,轻则毁容,重则索命。

一般来说,稍微有点经验的骑行者都不会在车上安装任何多余的东西。

所以我判断这应该只是一个普通人吧,并非长途骑行的人。

然而,等他的车稍微离我近一些了,我才看见原来他车货架上也是驼着一堆东西,更意外的是,驼包上面竟然还架着一块太阳能板。

结合他车头的手机,我猜测他应该正在直播吧。

而他开口的第一句话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你们是不是有赞助啊?”

可能是他看见我们统一的骑行服,所以觉得我们有赞助吧,实际上我们是没有任何形式的赞助的。

长途骑行,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都不会想要停下来,而且骑车时交流非常危险,所以一般来说,真正的骑行者在路上遇到之后,通常不会互相搭话,只是互相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或是互相点头以示问候,再不济也是眼神短暂交流表示看见了对方。

如果骑行者之间互相搭话,无外乎两种情况,在路上碰见了,正好停下来休息时又遇见了;或是两者速度差不多,已经一起骑行了一段时间了。

常规来说,骑行者之间的搭话,一般都是问,从哪儿来,准备去哪儿,骑多久了。

像这位骑行者这样,刚擦肩而过就冒出一句我们是不是有赞助的,真是第一次见。

我也觉得他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骑行爱好者,只是把这个作为他赚钱的方式,或者说,这只是他的工作而已。

网络的普及,使得直播逐渐兴起。

直播可以让大家不用亲身参与就能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也能让大家观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

但随着直播门槛的下降,也出现了很多职业的直播者,纯粹的蹭热点,什么地方出名就去什么地方直播,什么直播看的人多就直播什么,甚至出现了很多摆拍的直播。

很多事物逐渐变了味,原本直播就是让更多人体验自己无法亲自体验的生活,但这些摆拍,蹭热度的直播者的出现,让很多本来就小众的文化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或者说正确的内容传播到大众中,甚至会将错误的思想内涵传达给不明真相的观众,使得原本就不太被大众所接受的小众文化在被曲解,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

说到直播,这次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直播的人。

例如,当我们骑到昆明修整时,就曾在滇池看到一个“社会人”举着自拍杆在直播唱歌。

暂且不论歌唱的如何,就说他举着个手机在滇池边上,边唱歌边说着些“社会语录”,着实有点煞风景。

游客们看见他举着手机在直播, 也都唯恐避之不及,毕竟没有谁想莫名其妙的上镜。

特别是现在网络环境也特别糟糕,无论大小直播间,只要镜头里出现女生,总会有网友在弹幕里指指点点,甚至不乏污言秽语。

2. 逃避工作的大叔

有人是为了赚钱而骑行,也有人是为了逃避生活而骑行。

第一次知道大叔,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

离开曲靖的第二天,瘦姐说她们昨天遇到一个特逗的大叔,驼包上装满了东西,问他去哪儿,说是要去西藏;他还说,他现在好累,想要放弃了。

再一问他骑了多久了,答曰,两个小时了,早上刚从曲靖出发……

初遇大叔

很巧,就在瘦姐告诉了我有这么一个特逗的人之后,我就有幸遇见了他。

还记得那时快到中午了,我们在某一段路走错了,原路返回时恰好遇到了这个大叔在路口停着,他可能是看我们拐了进来,以为自己也走错了,正在犹豫要不要跟着我们往里拐吧。

对于大叔的初印象,肥大而不合身的骑行服,没有戴头盔仅仅戴了一个小草帽。

看这架势,应该是第一次骑行,没有多少骑行经验,但是至少也了解了一下骑行的相关知识的骑行者吧。

还令我印象深的是,大叔背后驼的东西是真的多,我似乎有点理解为啥他刚骑两个小时就想要放弃了,毕竟这么多东西,让我们这种有骑行经验,出发前还进行了一个月的强化训练的人驼着都不一定能抗的住,何况大叔这种新手。

初次见面并没有聊太多,因为大叔骑的实在有点慢,所以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当天就再也没看到他。

之后的几天基本都能在刚出发时遇见他,然后超过他,当天就再也看不见他。

直到某一天,根据计划,队员们是被允许自由骑行的。

但是不知道他们怎么了,竟然自发的开始列队骑。

如果有过骑行经验的都知道,对于长途骑行来说,列队骑,速度都是远低于自由骑的,人越多速度越慢,因为列队骑的队列速度取决于队伍里速度最慢的那个人。

也正因如此,这天我们的速度居然和大叔一致了,在某个休息点遇到大叔后,我们就一直和大叔一起骑了。

我这时才发现,原来大叔骑的还是软尾车……

长途骑行骑软尾车,怪不得大叔骑起来这么的费劲。

因为软尾车会在踩脚踏时将一部分力给抵消掉,也就是俗称的泄力,所以软尾车并不适用于在公路上的长途骑行。

我们所骑的软前叉,硬尾的车,在平常路上没有大坑和没有长下坡时都是将前叉锁死避免泄力的。

没想到大叔居然还骑一个软尾车(软尾车的前叉也是软前叉)。

软尾车一般来说是用来速降或者越野的,不知道大叔怎么想的,会买一个软尾车来骑长途,可能是功课没有做到位吧,也可能是被商家坑了吧。

更令我震惊的是,某博告诉我,大叔的轮胎气不足,本来以为是他没带工具,准备借工具给他打上气,但是他却说打足了气容易扎胎而拒绝我们帮忙。

此时,我已经十分的佩服大叔了,他居然还能坚持到现在。

这个大叔,特逗,第一次从瘦姐口中听说他时,他背了一大堆东西,等到第二天我自己遇见他时,瘦姐说他背的东西变少了。

此后每次遇见他,他的东西都会少一点,到最后,他的东西变得只剩一个驼包了。并且驼包还一次比一次瘪。

越来越瘦的驼包

7月31日,我们从云南的南华县骑往祥云县的途中,某博说大叔在微信上说他摔车了,摔进了路边的沟里。

摔的不算严重,但是大叔气馁了,不想继续骑了,他打算在医院里养好伤后再回家,因为他不想让家人担心。

仔细想想,大叔从7月26号由曲靖出发,一路历经各种坎坷,坚持到了31号,正好5天,却栽在了一个路边的小沟里,着实也是令人唏嘘。

对于大叔,我不甚了解。

听其他队员说,大叔是个非常好的人,某天中午还请了他们吃了一顿午饭。

某博在大家自发列队骑那天还陪着大叔骑了一整天(可能是大家也觉得列队骑太慢了吧,队伍出发没几个小时就又解散成自由骑了,所以大叔又是跟着大部队骑了一小段就被我们无情的“抛弃”了,但是某博一直和他在后面慢慢骑),和他聊了一整天。

和大叔聊天的某博

某博说,大叔其实还是一个高材生,毕业后和人合伙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主要做的是IT行业的业务。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和合伙人理念不合,所以就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收拾收拾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 记录生活的小哥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遇到小哥是什么时候了。

当时小哥给我的第一印象依旧是不专业,当时认为不过又是一个匆匆路过满怀豪情壮志,骑了几天就被现实打回家的“二愣子”罢了。

因为小哥的装备打扮实在不像一个长途骑行者的样子。

身着短袖短裤,不带头盔,车把上挂一个毛巾,妥妥的“血肉模糊套装”。后座上绑了一堆东西,不乏一些在我看来压根没用,纯粹是增加重量的东西,驼包堆的几乎和人一样高了。

和这位小哥匆匆路过几天后,是我第一次对他有印象。

当时我脱离了队伍,一个人“单飞”在上山的途中,被这位小哥超了,今天一天没有遇到他,却在上山的时候被他追上并且超了,说明他的速度比我快的多。

当时我就非常不服,一个劲想要追上他,但是就是追不上。

爬完山后,我在山顶休整了一会,依旧没有看见这位小哥,估计已经开始溜坡了。我休息很长一段时间,吃了点东西补充体力后开始溜坡。

结果在溜到半山腰时遇到了这位小哥,看的出来,这位小哥车技不太行,溜坡速度不敢太快,所以被我追上了。

我一路溜到坡底,这天再也没有见到这个小哥。

这就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体力非常好,但是车技稍逊色了一点。

后来这位小哥还和我们共同骑了一段路程,当时大叔也还没摔车。

小哥与大叔

第二天他又遇到了我们大部队,并且恰好看到路边里程碑是一个整数,他便掏出相机提出我们可以合照一张。

拍完合照他还特意要求想和我单独合影一张,估计是被我的车技折服了吧(自恋一下)。

合影

虽然我们的休息点和每日目标都不一样,但是之后的路程我们也总是会偶遇。

在某博自来熟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原来这位小哥是从上海一路骑行至此,他的最终目的地是西藏,抑或是更远的西方。

我对他的印象彻底改观,从上海一路骑行到这里,已经不知道骑了多远了,而骑了这么久,还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为了减负扔掉自己的“辎重”,着实令人佩服。

后来,某博问他,你为什么出来骑行啊?而且还骑这么远,出来已经好几个月了吧。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他是想把路上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实况更新他的情况。

某天,我和某博脱离了队伍单飞,恰好遇到这个小哥,于是结伴骑行了很久,中午到饭点时,这位小哥似乎丝毫没有要停下来吃饭的意思,我看了下地图,再不停下来吃饭,又得进山了,到时候就没有地方吃饭了,于是我们提出停下来在附近找个地方吃饭吧。

小哥停下后只是看了一眼便和我们说你们吃吧,我先走了。

后来,某博说小哥悄悄和他说过,他是回族的,得找一个清真餐厅才行。

之后的路程,因为休整地点不同,我们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后来就再也看不见他了。

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应该是要骑行到香格里拉,但是到丽江后,基于天气和路况考虑,我不想让队伍冒风险,于是和负责人们开了一个小会,让他们民主投票决定,接下来的路程是否要继续往下骑。最终负责人投票决定放弃继续骑行,选择原地休整后搭车前往香格里拉。但是我们负责人的决定不能代表所有队员的意愿,所以我们商议同意,等队员们先投票,我们负责人最后投票,如果队员们投票时选择搭车的多则不做干预,如果选择骑行的多则负责人全部投搭车,如果这样依旧还是骑车的多,那么只能冒险继续骑车。

最终和所有队员开会时,我也和他们说明了情况,并且“公平”的列举骑车和搭车的优缺点:

1.最后这段丽江到香格里拉的路程爬升特别高,是整段路程中难度最高的一段,而且最近一直下雨,天气情况不理想,骑车难度增大。

2.香格里拉没有火车站,如果骑行过去只能选择再骑行回来托运自行车,或者包大巴车把自行车运回丽江再托运。

而继续骑行的理由无非是让整段旅程更加完整不留遗憾,挑战自己之类的空话。

所以,在我的“公平”讲解下,大多数人选择了原地休整,把车托运回学校后乘车前往香格里拉。

当我们在香格里拉休整游玩了两天后,乘坐大巴返回丽江准备各自乘火车回家时,却中途再次偶遇了小哥。

我们先是在路边发现了小哥的车,但是没有看到小哥。

小哥的车

后来又在隧道中发现了正在躲雨的小哥

躲雨的小哥

长途大巴的窗户不能打开,玻璃贴上了防晒膜,从外面看不见里面,大巴车隔音效果也很好,我们很确信他没有听见我们在叫他,但是他却在对着我们微笑。

后来某博在微信上问他,看见我们了吗?

他说,确实没有看见我们,也没有听见我们说话,但是他总感觉我们就在这辆车上,没想到我们真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