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发现好像有些书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大感悟,或者说我自己不是太能写出对应的长文,也就只能说寥寥数字,单开一篇文章的话太过于杂乱,所以决定以后类似的短评都加到这篇文章里面,然后每次修改都把这篇文章的日期改成最后一次修改日期好了,这样也能保持文章顺序在前。
达摩流浪者
增加时间:2025.09.17
阅读完成时间:2025.09.17
由于先看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以想当然的就把 《达摩流浪者》 也当成同类,遂决定在碎片时间中看它。
看完发现《达摩流浪者》比《在路上》好了很多,已经值得买一本实体书来看了。(电子书一般都排版混乱,错别字多,缺字少字也时有发生。当然,这也和书源有关,正版电子书应该会好很多)。
虽然本书依旧也在说无尽的搭车旅行、派对、酗酒、滥交。
但是由于主人公开始痴迷于东方文化以及佛教相关的东西,所以相比上一本书,笔墨更多的是着眼于哲学思索而非描写一些无法理解与接受的行为。
用一首歌的歌词来形容《在路上》就是:
Red wine and sleeping pills … Cheap sex and sad films
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句很火的话: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竟出自 《达摩流浪者》。
1Q84
增加时间:2025.09.12
阅读完成时间:2025.09.11
村上春树的名称似乎经常能看到,时不时就能刷到什么 “村上春树今年诺奖又陪跑” 之类的消息。
免不了的就会对这位作者的作品感到好奇,恰好最近打算利用碎片时间读一些电子书(纸质书依旧在特意抽出的空闲时间阅读)。
想了想碎片时间还是比较适合阅读一些没有深度纯小说书籍,恰好打开我的待看清单,里面有一条三四年前标注的 《1Q84》,于是碎片时间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它了。
全部读完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我果然没选错,全书整个就一网文水平……
甚至不如一些优秀的网文……
最关键的是,三部全部读完后,明显能发现这个故事根本没有写完,结尾是草率的就这么随便结束了,大概率是村上春树准备写第四部吧,不然怎么会挖的坑一个不填,莫名其妙就大结局了呢?
但是这都四五年过去了,第四部呢?一点消息没有啊。
总不能真是网文风,连很多网文作者的“太监”习惯都学去了吧。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增加时间:2025.09.04
阅读完成时间:2025.09.03
作为大名鼎鼎的《赛博朋克》电影的原著小说,一直以来都想拜读一下,昨天终于是把它看完了。
小说篇幅不算长,世界观和剧情也没有电影那么宏大,看来电影只是借了原著的设定和基本剧情做了很多扩充。
这本小说读下来感觉像表达的思想和《莫失莫忘》有相似之处,莫失莫忘在探讨“捐赠者”是否应该认同为“同类”或者是“人”,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探讨的则是另外一种“人造人”——仿生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当仿生人越来越逼真,与人类的差异越来越少,他们还是仿生人吗?
同时,小说中还多了一个族群——特异人,他们原本是正常人类,但是受到辐射影响,身体某些部分发生了变异成为了“鸡脑子”甚至“蚂蚁脑子”,他们不仅被正常人类歧视,甚至连仿生人都歧视他们。
但是如果按照“出身”来看的话,明明“特异人”比仿生人更接近人类。
所以,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所谓的“人”?怎样才能算做“人”?
围城
增加时间:2025.09.01
阅读完成时间:2025.08.30
书名称之为“围城”,却始终没有说到任何“围城”的故事,但是整本书的故事却又是一个“围城”。
PS:可能是因为写作的年代久远,好些遣词造句对于我现在看来都有些别扭,所以读起来还颇为费劲。
莫失莫忘
增加时间:2025.09.01
阅读完成时间:2025.08.20
莫失莫忘,Never Let Me Go。
初看本书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在阅读了一部分后,突然醒悟过来:
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
大约五年前,在我还沉迷于电影,特别是科幻电影时就曾看过由这本书改编而来的电影,即《别让我走》。
不知为何,看电影时觉得云里雾里,根本没看懂想表达什么,并且连剧情都没有掠清楚,只觉得这部电影透露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娇柔做作的氛围,整部电影什么都没记住,只记住了它的名字:《别让我走》,至今仍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好听。
看完了书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以及整本书的剧情脉络。
不得不说,有些故事就是不太适合搬上大荧幕,或许也只是单纯的因为导演和编剧改编的不太好吧。
也可能是看电影时的境界还不够,所以才会看的云里雾里的吧。
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全集1
增加时间:2025.08.14
阅读完成时间:2025.08.13
阿西莫夫不愧是顶级的科幻小说作家。
虽然他的这些小说都是几十年前完成的,但是其中的想象和设定如今看来依旧不过时,故事情节依旧十分精彩。
但是还是局限于时代,某些基础设定还是显得有些“保守”了,例如在整本书中收录的所有小说,提及的计算机几乎都还是“初代”计算机那种的“大部头”,而且计算机的程序和输入输出还是在用打孔纸带的方式。
颇有欧美经典科幻的“通病”,也是现在“广为诟病”的问题,设定十分高,但是落到具体的东西上时又很复古:
“开着星际飞船时光跃迁到别的星球和外星人拿木棒互敲”。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增加时间:2025.06.04
阅读完成时间:2025.05.29
将希望寄托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最终等来的只会是:“吃屎”。
边城
增加时间:2025.06.04
阅读完成时间:2025.05.27
《边城》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一篇小说了,久闻大名,终得阅毕。
如果单看 《边城》 这篇小说的话,确是有趣,但是坏就坏在我买的是小说集,除了《边城》外还有二十来篇沈从文的小说选。
全部读完后发现,这些小说虽然人物不同,时间不同,但是故事情节雷同,内核也相同。
读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在沈从文笔下的故事中,大多充满了懵懂爱情、公主与少爷、过分的谨慎、互相的试探、最终引发遗憾或其他不可挽回的事件走向。
在路上
增加时间:2025.05.06
阅读完成时间:2025.05.04
彷佛已经能看到书中人物每天浑浑噩噩的生活。
从中没有看到所谓的自由,只有无尽的逃避。
杀死一只知更鸟
增加时间:2025.05.06
阅读完成时间:2025.04.27
“杰姆,你说,一个那么痛恨希特勒的人,怎么转过脸来对自己家乡的人这么恶毒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
增加时间: 2025.04.19
4月13日读完了这本书。
书的结构还算清晰,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中的一些经历,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的一些心理学理论。
感觉阅读纸质书的弊端就是不能实时的划出有感触的段落并标注想法。
这本书看完已经 5 天了,今天才开始写感悟,本来已经想好了这么写的。
但是翻了一下我拍的照片,突然又觉得好像存在于我脑海中的记忆和书写的实际情况对不上了。
所以以后还是得实时写,全书看完再做一个总结汇总吧。
(没错,这本书的感悟又这么混过去了)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增加时间:2025.04.09
3月24日这本书就已经看完了,但是一直都有事,直到今天才终于有空写“阅读理解”了。
说来也惭愧,自从这本书看完之后,就一直没空看新的书,这可不行,从今天开始我要继续看书了。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是一位意大利留学生在中国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整本书内容更像是主人公亚历的日记。
但是由于主人公外国人的身份,以及他完整的经历了疫情那几年,就让这本“日记”显得“与众不同”。
或许原本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作为“本地人”的我们早已经习惯且见怪不怪了,但是当这些事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展开时,还是会莫名的觉得有所感触,有时也会有一种“小秘密”被别人发现时的“会心一笑”。
从亚历的视角中,我们也得以了解一些之前不曾了解到的事情:
原来外国人在不是那么热门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出没是真的会被当地人当成间谍报警抓走。
原来大多数酒店都不接待外宾,外国人想要出门旅游面临着“重重困难”。
这本书看完感觉适合于满足自己好奇心,以及看看非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